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最新消息 navigate_next 大師講座
20240112
「從《馬來紀年》視野看《五月雪》」講座側記

    由臺大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臺大現代中華文明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馬華文學與文化論壇」,邀請了導演張吉安在臺大文學院演講廳分享他的電影《五月雪》,演講主題為:「從《馬來紀年》視野看《五月雪》」。《五月雪》為張吉安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電影描繪的是1969年發生在馬來西亞的種族衝突「五一三事件」。

 

電影<五月雪>《五月雪 SNOW IN MIDSUMMER》國際版預告

 

   張吉安以《馬來紀年》(Sulalatus  Salatin)中「中國皇帝與蘇丹的洗腳水」的傳說故事作為電影起點。《馬來紀年》據傳成書於1612513日,最初為了宣揚馬六甲王朝的國威,同時也為促進各族的和睦相處而作。這段故事讓張吉安在初讀時就深受吸引,故事本身的張力以及蘊含的隱喻,仿佛歷史的先見之明,預言了數百年後馬來西亞多元族群的社會與五一三事件。「蘇丹洗腳水」的傳說同時與電影中的另一意象「榴蓮」相映成趣,據說榴蓮在鄭和下西洋時被訛傳為其排洩物,目的在於貶異揚己,兩組內涵相似的意象在電影中暗暗角力,是潛藏在電影中的「不和諧」因子,更是事件的關鍵隱喻。電影中的另一符號則是源於《吉打紀年》(Hikayat Merong Mahawangsa)的傳說「狼牙國王」。張吉安在《五月雪》安插了一小段《狼牙國王》(Raja Bersiong)的電影片段,這部電影由馬來西亞的第一位首相東古·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參與編劇並投資拍攝。出生於吉打的東古·阿都拉曼認為有必要用電影來留下家鄉的故事,然而這樣的決定不獲黨內成員的認可,甚至將1969年的大選失利歸咎於他的不務正業。張吉安有意讓兩部經典在電影中相遇,碰撞出更大的敘事張力。

 

《馬來紀年》封面

    五一三事件向來被視為馬來西亞歷史與社會發展的一頭洪水猛獸,即使無法公開談論,它依舊如同揮之不去的夢魘壓在人民的心頭。張吉安坦言,直到2009年意外走進歷史現場,他才意識到這段歷史已經距離他這麼近。當時他因參與雙溪毛糯麻風病院拆遷的社運,被院裡的人帶到後山一座荒涼的墓園,並且被告知那便是五一三事件的亂葬崗。此後張吉安每年清明都會和周莉娜修女到墓園去祭拜祈禱,十幾年間等到14位受害者家屬,濃縮結合後成為電影中阿英(萬芳飾)的原型。原先張吉安與家屬保持共識,對於這座亂葬崗閉口不談,直到2017年似乎有被剷除開發的跡象,大家才聯絡當地組織希望可以捍衛這個歷史唯一仍發生意義的所在,張吉安便在此時籌拍了可視為《五月雪》前身的短片《義山》,最後因此被迫離開廣播界。

張吉安導演

    張吉安表示《五月雪》從無到有,經歷無數困難與轉折。他最初是以紀錄片的形式來進行構想,但家屬們都不願面對鏡頭,於是張吉安只能轉用筆錄的方式留下紀錄,在多年沉澱後將之轉換為電影的語言。而《五月雪》原本想拍來自14個不同地方的女人在亂葬崗相遇,但在吃過不少馬來西亞演員的閉門羹之後,不得已將14位角色縮減到2位,最終由萬芳和蔡寶珠出演。張吉安慶幸自己不是在30歲以前拍《五月雪》,所以電影中少了幾分憤怒,多了幾分溫柔,他想要的是這些被國家歷史邊緣的群體被重新看見。電影中沒有暴動的場面,張吉安也不再在乎事件的始作俑者,他只希望還在等待、悲傷的家屬們——那些活下來的人——能被重視,能尋得救贖,《五月雪》便是如此一部沒有暴動的暴動電影,張吉安想讓世界看見的,是在大歷史之下被遺忘、被邊緣的族群,以及他們如何守護記憶的故事。

(林良紀錄報導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