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最新消息 navigate_next 教師營隊
20230718
中華文化知識的當代連結與共振:2023第一屆全國高中國文教師研習營側記

 

                            研習營全體教師合影 

 

   如何強化和形塑高中國文教學的核心素養?高中國文教師如何在新課綱中突圍?高中生的素養教育如何影響未來的大學生?高中教師與大學教師如何展開教學對話?20237 8日至10日,來自全臺各地的31位高中國文教師,假台北市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參加了由國立臺灣大學現代中華文明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一屆全國高中國文教師研習營」。 

 

   本次研習營的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現代中華文明研究中心」,係在校友捐贈下成立於20221122日,屬於校級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梅家玲教授在研習營開幕式上向與會來賓、學員介紹了中心成立的目的在於推動現代中華文明的相關研究、教學工作,以及整合校內外相關人力資源與促進國際交流。梅主任強調,首屆研習營的目標著眼於中華文化知識與當代社會的連結及其實踐意義,邀請大學師資為高中國文教師提供宏觀的人文視野、深入淺出的文史課程,以及實務性的教學研討,希冀能夠在課程的多元選修,自主課程設計、作業與評量方式變革等議題上,提供高中國文教師相關文化涵養與補強教學現場知識。

 

                                 梅主任開幕式致辭

 

   研習營的開、閉幕式分別邀請了中研院王德威院士與王汎森院士進行專題演講,王德威院士以〈「國」與「文」與「體」:危機時代的知識份子〉為講題,提出近百年來以「國家」為選項的政體嬗變,文學成為「想像共同體」的表徵,但放大歷史格局來看,文學不必盡為國家的附庸,文學具有投射「共同體」以外的「非共同體」的想像,因此,如何描繪、反省這些分合張弛的關係,是「國」與「文」的核心問題;閉幕式專題演講在臺大歷史系甘懷真教授的主持下,由王汎森院士以〈經典閱讀及其現代意義〉為講題,提出經典閱讀的九個前提,包括經典的變遷性、斷裂性、非信仰性、包容性、多樣性、反思批判性等面向,強調對經典的沈浸式閱讀有助於從經典的「原文」中讀出「香味」,並在文本的脈絡中尋找其潛在力量,讓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創造。

 .                                王德威院士專題演講

 

   在第一天的課程中,臺大中文系林宏佳副教授從漢字文化史角度,對漢字表意字形成過程中的造字原理,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並比較了不同文明對文字造字所表現出的不同選擇;政大中文系林啟屏教授則從思想文獻在現代的命運與遭遇,談論思想經典教育如何在教與學之間形成共振,強調建立價值行動的自覺精神對鬆動僵化思想的重要性;當天最後一堂課程由《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先生為學員介紹媒體素養課,黃先生認為臺灣新聞自由度很高,但民眾對媒體的信任度卻極低,導因於社群媒體作為中介所造成資訊紐帶的斷裂,形成「新聞不死,只是很喘」的現象,必須從事實查核、批判性思考、媒體識讀等手段來解決。

 

   第二天課程,由臺大中文系助理教授劉建志與散文作家李筱涵針對寫作的技藝,講授學習歷程撰寫、學測國寫、作文與純文學的關係,以及寫作意識的培養等內容;隨後由臺大中文系康韻梅教授從唐人小說的「續衍現象」,提出同一個故事如何被衍繹,涉及到故事的改編者用什麼形式來說和企圖說什麼的問題,唐人小說雖然是「作意」與「幻設」的作品,但卻通過其意義的複雜性而與社會的真實性產生千絲萬縷的關係;當天下午的課程則邀請著名原住民文學作家孫大川,講述臺灣原住民文學生成的背景、發展與意義,並以「用筆來唱歌」概括原住民族口述傳統被迫介入書寫世界的過程,在以漢語、漢字為書寫載體的背景下如何創造性地突破漢語的邊界,為原住民文學生產更加豐富的具有原住民文化特色的漢語詞彙;其後,由臺大歷史系呂紹理教授從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鳳凰木如何移植到亞洲,特別是鳳凰花如何在臺灣成為畢業季的象徵,講述博物學與中華文明之間的建構關係,並以異國繁花成為習常之物為例,提出從日常生活視角看待中華文明的觀點;當晚,研習營邀請了李天祥、吳昌政兩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高中國文教師進行實務分享,李天祥老師提出文本對讀的方法,克服教科書選文「去脈絡」的問題,吳昌政老師則針對課綱中「文本」一詞的頻繁出現,提出教材的文本化以及文本閱讀、文本對話的重要性。

 

                                 教師分組研討

 

   最後一天的課程,由知名劇作家、劇評家、國光劇團藝術總監,同時也是臺大戲劇系名譽教授王安祈講述傳統崑曲的復興,王老師從晚明崑曲的繁榮景象談到乾隆年間「花雅爭勝」下崑曲逐漸被民間戲曲蠶食,並在京劇大盛後的消亡,以及崑劇傳習所的傳字輩藝人在三十年後對崑曲的復興和2004年白先勇以「青春版牡丹亭」再創崑曲藝術高峰;其後,著名詩人、臺大中文系教授暨系主任劉正忠(唐捐),以古典詩到新詩的美感轉換問題切入,講授詩歌的聲音與意義、分行與斷句、文本與脈絡等方面的內容,並提出讀詩的三個要點;研習營最後一個課程由臺大音樂所教授沈冬講述〈綠島小夜曲〉在臺灣的意義演變及其代表的文化現象,並追尋該首歌曲的創作真相,以釐清真正的詞曲創作人。

                                 演講中的沈冬教授

 

   首屆研習營在策劃主持人臺大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精心規劃下,為期三天兩夜的課程,除了有專題演講、專家課程外,還利用課餘時間安排了兩次議題研習,讓與會的學員結合實際教學經驗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深入討論,激發大家對國文教學的創造性思維。誠如,中心副主任沈冬教授在閉幕式上的發言,本次研習營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由現代中華文明研究中心主辦的全國高中國文教師研習營未來將邀請更多教學現場的一線教師參與,共同教學相長。